好书推介(三):《中国文化要略》

作者: 时间:2024-05-22 点击数:

推荐书名:《中国文化要略》

作 者:程裕祯

出版社:外国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中国文化要略》

王俊玲

继承创新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途径。然而,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其典籍浩如烟海,其门类难以计数,莫说进行深入的专业研究,单单是蜻蜓点水地了解一下,就令人无从下手,望而却步。人们迫切需要一个指南来给自己提供引导与参考,《中国文化要略》就是为了满足此类要求应运而生的。

《中国文化要略》的作者是曾在大学常年从事中国文化课程教学的教授,他凭借渊博的学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雄厚的学术积累写成的这本书,既能给文史专业的人进行专业科研提供科学指导,又能给普通大众概览中国文化提供经典范本,主要源于以下几大特色:

一、 目录简洁明晰,门类精要齐全

本书的目录包括十六大章和三个附录。每一章下面是若干小节,每个小节的名称就是其各自内容的标题,读者可以通过这些直截了当地找到各自感兴趣的门类与知识。例如,其十六大章的标题依次是:简论-地理概况-历史发展-姓氏与名字号-汉字-学术思想-宗教信仰-古代教育-科举制度-典籍藏书-科技成就-传统建筑-古典文学-各类艺术-风俗习惯-中外文化交流。在每个大章下罗列小门类,如第十四章《各类艺术》下面又分:书法、雕塑、戏曲、绘画等待。

二、治学严谨,重本贵源

不管阐述哪类知识,绝不断章取义似是而非,务必追本溯源,有本可依。例如,在介绍中国戏曲艺术时,作者钩沉稽古,追溯了戏曲的产生发展过程,使人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对作者的严谨叹服不已。他从古人的巫术探源,由巫人的巫舞发展为民间歌舞小调,又有古代驱鬼仪式的傩舞演变为傩戏,这些都可看做戏曲艺术的起源。接着作者又从秦汉的百戏、角抵戏、唐玄宗时的梨园直追至元杂剧和昆曲的产生。

使得不熟稔戏曲的我们也为古人能够发明创造出这多彩多姿的声腔自豪不已。

作者追本溯源之功力体现在多方面,如,在古典文学这一章介绍明代“四大奇书”时,首先追溯了四部作品早期的蓝本:《三国演义》依据的是元代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水浒传》以《大宋宣和遗事》为蓝本,《西游记》也吸取了宋元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的内容……让读者深感古代文人的前赴后继和中国文化的生生不息。

三、引经据典,务本求实

为了确保知识的准确,作者往往借助权威人物或者书籍的说法。例如第四章《姓氏与名字号》,在介绍作为中国远古人类的族号“姓”为啥都是“女”字旁时,引用了权威作品《说文解字》的说法:“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同样,在第五章《汉字》讲述汉字的六大结构部分,也是都以《说文解字》为依据的。增强了本书的可信度。

四、去伪存真,纠错明理

作为负责任的作者,不仅要提供客观真实的知识,还要对有歧义的文化现象,提供正确的舆论引导。比如,第九章《科举制度》说到,提起科举制度,往往贬多于褒。对此,他先指出科举制度的弊端(八股文形式呆板压抑人才等),但是他又以大量详实的资料,用事实肯定了科举制度对古代社会的贡献:相对公平地使中下层人才被选拔到统治者行列,

大批有真才实学的人建功立业青史留名。例如韩愈柳宗元,范仲淹王安石苏轼,文天祥、林则徐等。这种评价纠正了那些偏见与误解,给了科举制度在古代教育史上应有的地位。

五、中西比较,澡雪精神

《第十四章》艺术门类,讲到中国传统艺术特点之一是礼乐一体,乐附属于礼。而且中国古代的乐不只是音乐,还包括舞蹈诗歌,而西方的乐,既不从属于礼,也不从属于法,音乐舞蹈诗歌各自都是一门独立的艺术。正如台湾学者钱穆所指出的“中国文化讲合”,“西方文化讲分”,中国文化总是诗画一家,书画同源,文史哲不分家。作者通过这种比较,

就把中国文化里的“贵和”“重合”精神延伸提炼出来。

此外,为了把复杂或者抽象的事物讲清楚,作者搜集了大量的表格、图片等以飨读者,如在讲解文字和建筑类型时就充斥了大量的此类资料,真是图文并茂,引人入胜。

 

永兴集团导航路线公共教学部   版权所有